姜萍事件,一起现实版的驴得水,教会我们要回归理性与常识
姜萍事件最终尘埃落定,阿里巴巴达摩院竟然为了她,破天荒地发布了选手的成绩说明。
“在本届竞赛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王某某和其指导的学生入围决赛,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决赛阅卷结果,二人未获奖。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这也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11月3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有关情况说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造神”之争。舆论则纷纷转向,对姜萍及其老师发起了批评。
这印证了过去业内的一系列质疑都被证实没有冤枉姜萍。在今年6 月 27 号,涟水县人民政府的网上领导信箱公开表示了那张姜萍学校月考数学成绩 83 分的截图为真。三、姜萍预赛使用的电脑是借的。
按照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袁新意此前的说法是:LaTeX是一种学术界通用的数学公式排版软件,广泛用于书写数学和物理学的专业论文。
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学生要学会这个软件做一些基本的编辑,一般只用几个小时。但是要达到比较熟练的应用这个软件,一般需要用这个软件写过总共一百页的论文。
抄写一页比较复杂的数学公式,一般手写可能只需要花5分钟;一个LaTex高手用LaTex抄写可能需要花40分钟;一个LaTex初学者可能要花3个小时才能抄完。由此可见,LaTex是如此的耗心耗力。因此,多数情况下,在还没有开始写论文时,数学系学生是不会主动使用LaTex的。
姜萍没有自己的电脑,那更不可能练习latex排班系统了。更何况在抄写的板书上,出现了很多错漏与低级错误。
姜萍的理想大学的浙江大学,浙大已经发出了夏令营邀请,这基本上是一只脚已经迈入浙大校门,但是姜萍也没有去。
当时业内质疑姜萍的种种逻辑推断,如今证明是对的。
因此,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与常识,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缜密的学科,没有极其优秀的基础以及超过一般人的天赋,很难取得这种成绩,靠侥幸是不可能的。
回到这起事件中来看,这场造神运动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她的母校以她为骄傲,大肆宣传,媒体以她为流量焦点,而普通民众则在舆论的引导下将她视为榜样。
在这场闹剧中,达摩院是最先有能力有资格叫停的,但却并没有,从考试模式,监考漏洞,到审题定分,再到后续确认宣传推广的人选,把人拉到镜头前,由于专业能力的孱弱,都没发现对方在数学公式书写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阿里巴巴达摩院方面似乎没人真正认真审校过。这背后是被流量裹挟,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不得而知。
老师想读博,弄个小号练练,也不是第一次了,姜萍则被泼天富贵裹挟,也身不由己,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侃侃而谈数学理想,都差点带货了。这些都是个体的自私性,小我。
从姜萍到老师、学校、平台评委、为他们站队的专家、采访姜萍的媒体等等,某种程度上,都主动或被动参与了这起造神事件。
回到这起事件来看,其实有点类似现实版的《驴得水》
电影《驴得水》讲的是啥?民国时期一伙怀揣理想但也逃不开私心的小知识分子,来到边远地区建学校搞教育扶贫,为了多拿一份补助,花名册上谎报了一名叫吕得水的英语教师——而其实他们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运水的那头驴。
然而,这个谎言引来了教育部的特派员的视察,在一系列戏剧巧合下,特派员对铁匠扮演的吕得水老师非常满意,要树为典型好好让美国的教育家看看。为了掩盖真相,老师们不得不编造更多的谎言,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荒诞而又悲剧的故事。
从比赛的结果可以看出,在80名获奖选手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选手几乎占了一半。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没有问题,之所以在顶尖的学术中我们总是落后,或许就与“学术造假”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这件事情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在这起事件中,普罗大众在这场造神运动中,很多人狂热感情裹挟了理性,支持姜萍,支持到了不讲事实、没有理性的地步,用情绪来代替真相,只要别人质疑就觉得是瞧不起低起点的人。谁质疑姜萍,就会被另一群群起而攻之。
直到现在,很多网民依然固执的相信姜萍,缺乏理性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说过:“个体在群体中智商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放弃是非观念来换取安全感,表现出极端而盲从的情绪。”
实事求是太重要了。人们需要学会理性与尊重常识,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分析不合理的反常事件,而不是一窝蜂的狂热,只追求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丧失了理性的判断。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天才,但更需要普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弱势群体需要更多机会,但是真正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恰恰是公平,是实事求是。这件事情教会我们要尊重科学、理性与常识,允许合理的质疑与逻辑推理,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只有科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更能洞察背后的真相。
作者:王新喜